图片源于网络
于是此时此刻,得好好坐下来理性的讨论一下汽车氛围灯颜色光学检测方案的事情。
之所以需要讨论,是因为汽车氛围灯颜色光学检测太复杂了。复杂到你要是想要真正做好一个检测的评定,你需要了解设备结构层面的知识,还需要了解设备品牌间的知识;检测人员,对光度学色度学有个基础的了解,合理使用场景和检测方法手段,从而才能溯源根本,从而才能严谨严苛。
但是汽车氛围灯颜色测量这块就比较特殊,它并不能简单的就做出决定。首先光从测量体系来说,可见光的光度、色度常见的检测设备体系就会有四种,大致有积分球+光谱仪系统、照度计、亮度计、以及色度计这四种。
从测量效率维度,又有点式、成像式的区别。成像式设备主要针对复杂光环境的整体评估,点式设备主要针对单点评估测量。如图是点式测量的目镜和成像式设备的测量图片对比。
将两个维度的划分与测量系统稍加组合,就会得到如下的仪器家族。
积分球+光谱仪系统、分光辐射照度计、分光辐射亮度计、成像亮度计、成像色度计、点式滤片型色彩亮度计、滤片式色彩照度计、模拟分光型点式色彩亮度计……
光学测量由于不同厂家采用的测试设备的不同,采用的设备品牌也不同,加上设备本身原理、精度上存在的差异,那么可以预见到这里所提出的每一项都会产生一次误差,进而被一点点积累放大。而操作仪器的工程师,就成了压倒这一切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问题,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测试设备得到了数十种不同数据,到底谁的才是准确的?为什么即使使用的是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设备,我们得出的结果并不一样?不同批次的样品,为什么同一台设备的检测结果也会有较大偏差?为什么哪怕是同一个设备,同一件样品的重新测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差?为什么不同场景下的两台设备,明明反复验证过精度,仪器都没有问题,但是测量数据永远相差很大?
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场景与仪器的选择是否合理,是操作规范和流程的制定是否严谨息息相关。就拿行业用的比较多,较为认可的分光辐射亮度计和成像亮度计举个简单的例子,用一台分光辐射亮度计分析整车光环境、光导件均一性等问题,可以嘛?可以,但是它不够准确。让一台成像亮度计测量独自完成两个不同批次的产品测量,可以嘛?也可以,但是它的数据同样值得商榷。究其原因不是设备不好测得不准,而是使用的场景和操作规范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你需要的,不是设备厂商告诉你:这台设备能做什么。你需要的,是一个服务团队,能够告诉你在对的场景,用对的仪器,去做一个对的测试。
光学团队应该为每一个场景提供完备的测试方案。这是一个在使用前,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实验的推敲,多个设备仪器同步测试,去进行场景的开拓性探索,同时结果数据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从而形成一个涵盖每个动作要求,包含单个、多个仪器的选择综合解决方案。
1、定义了实际测量的应用场景,现场抽检氛围灯PCBA件或光导件颜色、亮度是否符合要求。
2、定义动态影响因素,如测量距离、角度、手持设备产生的抖动、测量灯光的颜色参数等等。
3、定义误差阈值,开始进行测量并拍照记录测量过程,再溯源校准至积分球——A光源,实现精度验证。
4、进行实验会议复盘,建立场景数据模型,标记并限制正相关动态参数,提出检测方案草案。
5、根据草案执行操作,修订并完成方案建立。
从而最终实现了采用便携式设备进行快速PCBA件与光导件实验室级的检测任务,将测量值与积分球系统的相对误差控制在±0.001范围内。
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测量体系,这只是冰山一角。一个完备的测量体系,还需包括更多的场景下、和更多的动态因素的测量。这就要求团队在光学领域有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对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智能汽车俱乐部):汽车氛围灯颜色测量解决方案介绍
成员: 4696人, 热度: 121221 主机厂 tier1 灯具 氛围灯厂家 内饰 汽车配件 大灯 车灯企业 尾灯 方案商 控制器 注塑件 模具 LED模组 热流道 光源 LED OLED 注塑导光条 连接器 透镜 光纤 胶水 仪表中控 玻璃 五金件 设计公司 线缆与线束 第三方测试 干燥剂 散热材料 散热器 风扇 精品改装 门护板 手板 镜片加工 透光皮革 透气材料 纹理膜片 元器件 金属材料 透光塑料 油墨 保护膜 芯片 光学设计 驱动集成 半导体 涂料 天窗 线路板 胶带 镀膜 亮度计 塑料 热熔胶 焊接设备 检测设备 高压成型 注塑机 设备 高校研究所 代理 贸易 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