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志豪
在两、三年前我也与你们一样,不时地就在新能源车的新闻底下留言,对所谓的“弯道超车”嘲讽一番。但是就算我再不愿意承认都好,这两年市场风向的突变其实已经说明了,新能源路线策略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而就算是一向“高傲”的外国品牌,也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对待电动车以及中国市场的态度了。
宝马纳投名状?
因为在不久前,前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还信誓旦旦地说英国将会成为“世界领先”的电动车生产地。
更让当地人直呼受不了的是,宝马方面还计划在后续将现有的电动MINI生产线卖给长城,好让长城能够打进英国当地的市场。而宝马的这波“背刺”,也被视作是给中国市场纳的一张“投名状”。
虽然宝马早在2018年便与长城合作成立了“光束汽车”,用以探索电动MINI在中国生产的可行性,但是我们却迟迟未见双方有实质性的行动。但是很明显,宝马自己也在加快电动化的脚步,而作为重点战略区域的中国市场,自然也是他们与其它品牌竞争的主战场。
在今年稍早时候举行的一次宝马内部会议上,就有员工向宝马询问MINI国产化的事宜,当时上层给出的回答也是相当明确:MINI未来将会有两款全新的电动车型,会投放至宝马与长城合作的光束汽车旗下进行生产。但是同时,华晨宝马的沈阳工厂也会投产MINI的燃油版车型,而从英国进口的MINI届时也会依旧存在。
之所以宝马迟迟不敢国产电动MINI,也许只是顾忌英国工厂的存在,毕竟为一款定位小众,销量不高的车型,在地球的两端同时设立生产线,并不现实。
要知道,在今年的8月份,全英国新能源车销量不足1.4万辆,其中还包括了将近4000辆插电混合动力车型,而同期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销量数字则是63.2万辆,如果真要让宝马在中国与英国之间做选择,毫无疑问更具潜力的中国市场才是他们的未来。而这次电动MINI产线的搬迁,也说明了一切,毕竟按照宝马原定的计划,MINI品牌在2025年以后将不会再推出燃油车,在2030年将全面转型为电动品牌。
市场、成本、配套中国均占优
但是很现实的是,对于宝马而言,一直把MINI留在英国生产绝对是不理智的。一方面,在脱欧以后,英国当地生产的车即便是出口到一水之隔的欧洲大陆,都无法享受到政策税费方面的优势,许多品牌,比如本田就因此早早撤离了英国。另一方面,当地不仅劳动成本高昂,而且市场也缺乏活力,如果为了所谓的情怀而继续死磕“牛津产MINI”,那最终只会让这个小品牌陷入危机。
但是在中国市场,情况却不大一样。首先,通过近些年的大力扶持,国内的新能源车生产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产业链。电池、电控、电机等重要部件都能实现自给自足。通过此前iX3以及i3的国产化,宝马也是看到电动车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种种优势。
其次,国内新能源车的市场体量摆在那,再加上MINI品牌在国内其实不乏追随者,综合来看宝马其实一开始就该将电动MINI的生产线放在中国,而不是“装模作样”地在英国短暂生产。
中国已成电动车全球中心?
抛开英国人这种可笑的做法不谈,以中国为生产基地电动车并供应至全球,在未来也许将会成为各大品牌的主流做法。比如目前特斯拉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生产基地就是上海超级工厂,这个工厂除了给中国市场供应大量的国产版Model 3/Model Y以外,每个月都会出口近万辆新车到世界各地的市场。
吉利与奔驰合作打造的国产SMART精灵,也肩负起了出口到欧洲市场的任务。而这台车不仅是SMART的首款国产车型,甚至还直接采用了吉利的浩瀚SEA架构打造(与极氪同平台)。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各大品牌都将中国视作电动车的最佳生产基地,不仅能进一步带动国内的电动车周边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还能进一步降低国内消费者购买这些车型的成本,我不说可能你不知道,现在特斯拉的Model Y在中国市场的售价,甚至已经低于在美国本土的售价了......
车企享受到了便利,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国家也获得了更多的税收,这绝对是一个三赢的局面。怎么说都好,帮奔驰宝马生产电动车,怎么也比帮耐克、阿迪生产球衣球鞋要好吧?
今日话题
中国会成电动车生产基地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车主指南):宝马确认把MINI生产线搬至中国,英国人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