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牛跟尚
edit / 张 南
Disign / 师玉超
参与讨论嘉宾为轩辕之学的导师与学员: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俞经民、大搜车创始人兼董事长姚军红、中国资深汽车人董海洋、FUTURUS创始人&CEO徐俊峰、华粤传动董事长倪川、轻舟智航创始人兼CEO于骞、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巨浪2期学员刘强。
把更多的资源聚焦到用户体验的提升上
贾可:电动化上半场、下半场,很多人认为电动化的大局已定,也没有太多变数,但实际上变数还是很多的。包括动力电池往固态、半固态去,另外路线到底该怎么办?很多人有里程焦虑,担心电力能不能支撑。
电动化的上半场还是在焦灼中,比电动化更焦灼的是智能化。智能化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动驾驶,一部分是智能座舱。现在看起来智能座舱这一块进展似乎是有点慢。
最早我记得上汽乘用车推出RX5的时候是2016年,当时用了斑马车联网,那个时候我们就觉得它那个车是智能化座舱了,那个时候我们就说至少是元年。(20)16年到现在7年过去了,座舱方面的进步,一个是车联网有点进步,但是Alex(徐俊峰)是做HUD的,当然他的梦想也不是HUD,他要给汽车搞终局的,你觉得汽车的智能化的方向或者你的终局梦现在到底到啥程度了?
但是,新能源走到今年,虽然看上去还有不少技术路径很焦灼,但是,基于终局的思维,我觉得对用户而言差异化不大,不需要太纠结;我建议主机厂把更多的资源聚焦到用户体验的提升上。为什么不需要纠结新能源技术路径?比如说,如果觉得纯电有里程焦虑,直接上增程就好了,可以解决续航问题,100%电车体验,90%以上纯电续航。
再说智能驾驶。智能驾驶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的;智能驾驶决定了驾驶安全和注意力剩余,也间接决定了在座舱里面的一些用户体验。我的观点是智能驾驶现阶段必须重视,但是绝对不能作为终局里差异化的点。
但是智能驾驶的各阶段差异化也非常小。主机厂可以努力把各阶段的智能驾驶的体验做好,但是如果把智能驾驶当做最最重要的差异化的点,会非常的危险。因为智能驾驶做到最后,有极大的可能性,主机厂会在英伟达、Intel、地平线(甚至将来的高通)中选择方案,最后生存下来的主机厂的智能驾驶的用户体验差异化很小。
刚才有位老师说到了用智能手机类比汽车智能化。我也想说,主机厂如果把有限的资源押注在智能驾驶上,一定会影响产品的其他模块的用户体验;就像手机厂商把有限的资源压宝在4G、5G的基带芯片和相关的开发上,最后出来的产品用户体验的竞争一定不强。
不是基带不重要,而是到最后,无线上网速度不会有太大差异;用户也感知不到;最糟糕的情况是,最后的体验可能还不如用成熟的高通、华为方案。
这些差异化不大的功能,就像高考语文科目,不是不重要,只是不拉分;而数学、物理就不一样。
因为智能座舱就是直接面向驾驶者和乘客的,所以,关于智能座舱,我的观点是如果方向正确,开发投入小,用户体验差异化会非常大。
比如在今天,高级别自动驾驶还不普及。在座舱内,把交互的主屏幕从液晶仪表和中控,变成抬头显示,就能解决座舱内高频交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体验提升非常大,比如理想的L9、L8。
在不久的将来,比如5年后。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增强现实的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生态的发展,很多主机厂长期战略中描绘的基于地理位置和座舱场景的服务,就会实现。
而现在,不要说安卓手机厂商,甚至连苹果也不可能实现通过iOS为不同地理位置的商家引流而变现的商业模式。
尽管互联网App可以实现,但是苹果也是无法征收“苹果税”的。在这样的交互场景(第三代基于AR的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种“臆想”商业逻辑是不成立的。
贾校长刚刚问我终局的梦想产品,做到什么程度了。我们真正的AR HUD产品已经开发完成了,今年接下来我们可以开着我们的AR汽车开始全国巡回展示了。我们的产品不同于奔驰,更不同于国内外所有的竞品,它是一种真正能做到把虚拟和现实完全融为一体的AR技术,用户体验非常好,也是绝对差异化的。可以解决用户很多痛点和痒点,用户体验甚至远远超越,把世界上体验最好的智能HUD(理想L9和宝马X7)和AR HUD(奔驰迈巴赫)叠加到一起的效果。
END
Recommended reading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FUTURUS未来黑科技):智能汽车差异化博弈:电动化、智能驾驶奠基,智能座舱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