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理论以金字塔结构呈现了人类需求从生理安全到心理关爱的递进。在智能驾驶领域,用户需求也有着从基础功能保障到高阶情感体验满足的“马斯洛式”层级进阶。

新手司机渴望能够实时锁定车位,实现自动接泊;商务人士希望车载系统能识别VIP来电,并自动切换隐私模式;年轻父母期待车内摄像头能够智能判断后排儿童状态,并调整相宜的空间模式……这些“理想化”场景是智能驾驶迈出下一步的关键命题——当技术竞赛进入深水区,谁能真正解码用户那些小心思、微表情?

从设计驱动到用户需求驱动

AI-Space 时代来临

用户既要、又要、还要的多样化诉求,充分说明随着高阶智驾渗透率提升,汽车座舱已告别单一驾驶空间的定位。德赛西威联合多家高校研究机构通过技术接受度、使用频率等多维度,将出行群像细分为“AI辅助一族”、“AI协同一族”、“AI共生一族”。随着不同驾乘阶段和场景的演变,用户特别是“AI共生一族”对未来“人机系统“的反馈,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程式化互动,而是根据用户的差异化行为和反馈进行自我优化,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智能化的上半场,以设计驱动的技术应用研发实现诸多从0到1;智能化的下半场,生活方式反映用户需求所导向的关键技术,而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落地将带来出行空间的重新定义——“AI-Space”

AI加持的智舱技术、智驾技术更强调用户可感知性。从近年来CES创新奖获奖技术、产品就可以看到这一变化趋势,2020年前后显示技术创新高峰,2024年出现了先进的车辆感知系统及非接触式车内无线心率传感器等。在未来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技术应用浪潮中,“AI-Space”将打破不同出行方式与服务之间的壁垒,通过舱内外交互的传感与计算,深入分析用户行为,洞察用户个性,提供富有情感的个性化交互。

从会开车的AI到出行伙伴AI

如何读懂用户的“小心思”

让用户更自然地感知AI,摆脱传统指令式输入的束缚,实现更智能、更人性化的体验。这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

在AI驱动的汽车产业链中,技术创新的落地必须依托车企的研发协同,而用户体验的提升则需基于场景可行性。智能化零部件商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正从“单一连接者”“生态赋能者”转变,既要懂技术,更要懂用户,逐渐从“幕后支持”走向“台前引领”。在AI-Space时代,如何推动技术与需求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所有Tier1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市场洞察力以及跨领域协同能力。

智慧出行的真正革命,始于工程师放下图表,走进用户真实生活的那一刻。近年来,德赛西威以用户体验驱动技术创新,通过多元化产品线和前瞻性布局,为车企提供从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从车联网到未来出行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助力国内外车企打造更懂用户的“AI出行伙伴”。

由德赛西威与湖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共同调研、编制的《2030AI-Space 趋势研究报告》,将于4月22日,即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前权威发布。

车展期间,德赛西威诚邀您莅临展台,沉浸式感受未来出行空间“AI-Space”,体验Smart Solution 3.0智慧出行解决方案,见证从“工具”到“伙伴”的出行技术新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