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外机构Omdia发布报告称,汽车行业对于抬头显示器(HUD)的导入正呈现迅速增长,但仍主要限于一些高端车型。预计2022年 HUD 的出货量可以达到600万片,同比增长达7%。HUD,即抬头显示(Head Up Display)。它可以把时速、导航等重要的行车信息,投影到驾驶员前面的挡风玻璃上,让驾驶员尽量不低头、不转头就能看到。
HUD应用在汽车上已经有十几年,比较常见的产品形态有C-HUD、W-HUD和最新一代的AR-HUD。C-HUD需要在挡风玻璃上安装专用的投射板来显示信息,而W-HUD是指将信息直接投射到挡风玻璃上,而AR-HUD则是在W-HUD上的基础上,让关键行驶信息能够结合路面实际情况来显示。
AR-HUD
C-HUD由于成像效果较差、显示内容少等原因已经逐渐退出市场,AR-HUD成本高,技术还不完全成熟,多用在高端车型,而W-HUD在技术方面比较成熟、显示效果较好、价格适中,是目前HUD市场的主流产品。
W-HUD
尽管此前HUD是高端车型专属,但是随着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普及,HUD往中低端车型渗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传统仪表盘所能呈现的信息有限,而智能汽车搭载的高级辅助自动驾驶功能需要更多的信息呈现,HUD可呈现内容更多,使用上也更为完全,是一种可行的仪表盘延伸方案。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车厂也希望能利用HUD的乘用体验来和其他厂家拉开竞争差距。
C-HUD
近年来,我国HUD部件厂商的迅速崛起,也让此前昂贵的HUD产品走向平民化。从选装价格来看,传统豪华车型的选装价格通常在8000元以上,而近年新发布的车型,HUD选装价格已经降低至5000元以下,可见HUD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尤其是比较成熟的W-HUD,而成本较高的AR-HUD也开始在高端布局。
当前数据显示,欧洲地区是全球最大的HUD消费市场,2021年占有31.42%的市场份额,中国则占有15.98%的份额。但据分析家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增长加快,2028年国内HUD市场体量将达到767.8千万元,占比将达到21.74%。
据佐思汽研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新车HUD装配量为60.3万辆,同比增长36.2%;其中,AR-HUD装配量达到3.5万辆,占比为5.8%,较上年同期增加5个百分点。近年来,AR-HUD的装车率逐渐提高,有研究认为到2025年,AR-HUD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1亿元。
2020-2022年国内乘用车新车HUD(分类型)装配量月度走势(辆)
来源:佐思汽研数据库
目前,国内HUD主要的供应商有电装、日本精机、伟世通等外资品牌,本土的主要供应商有华阳、锐思华创、水晶光电等企业。随着智能驾驶的升级发展,具备更好交互性的AR-HUD也成了国内外厂商重点发展的方向。
高通计划2023年量产交付的第四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将支持AR-HUD;而在今年的CES展会上,哈曼和松下都已经发布和展示其旗下最新的AR-HUD系统。AR-HUD将不再局限于只是展示关键行驶信息,还将结合语音助手/驾驶员追踪系统等,让AR-HUD具备更多应用场景。
松下AR-HUD 2.0系统
相比于国内庞大的汽车市场来说,当前HUD的装备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用户认知的升级和HUD产品体验效果提升,车载HUD需求仍然巨大,市场空间广阔。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旭日大数据):预计2022年出货600万片,汽车HUD步入增长拐点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群聊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