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指导,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主办的“自动驾驶未来之路一一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发展论坛”,在重庆成功举办。
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发展论坛嘉宾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克强,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余祖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教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某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研究院宋征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笛等顶级专家共聚一堂。超300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人才团队齐聚重庆展开交流互动,以学术研究和产业化的双重视角,分享典型案例与科研实践中的真知灼见。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它不仅赋予了载运工具全新的功能,更在提升运行安全、作业效能,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共享经济等多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其发展水平,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交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王之中主任演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王之中主任指出,本次会议旨在实现三大目标:
- 第一,学科涵盖了载运工具的各个领域,希望通过智能驾驶的视角,利用群体的交流平台,将五个领域(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汽车)横贯连接,并深入探讨这五个领域中共性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
- 第二,会议希望汇聚各领域的需求,凝练实际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变革;
- 第三,将测试中心的虚实融合技术进一步发展,促进各个测试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先彬教授演讲
此外,与会的顶级专家们还从道路、航空/航天、轨道和水路等领域的自动驾驶共性技术出发,总结和挖掘各交通体系,特别是作业运输中独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典型案例,促进学术界与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学会及一线企业的交流互动。这次会议对于加强自主创新和源头创新,推动学科交叉,特别是推动人才培养和车辆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融合创新自动驾驶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正在快速改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但在整体乐观的行业大环境里,其繁荣表象下面也隐藏着各类风险与挑战。自动驾驶的发展很难一蹴而就,其理念架构、技术壁垒、产品体系都需通过长期实践、积累沉淀来探明和攻克。正如古人云: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单打独斗难成大器,只有集聚百家之美,通过交流合作、博采众长,才能更好推陈出新。
毛明院士现场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指出,数字化是基础和前提,为信息化提供了可能;而信息化则是智能化的基石。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智能装备实现路径方面,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物理形态的通用化、平台化、数据化和自成长是关键;二是软件形态的开放和开源成为推动智能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李克强院士现场演讲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深入探讨了新一代AI技术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巨大潜力及其对科技革命的影响。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为例,他强调,我们仍需面对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决策的智能化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持续深入研究并优化相关技术,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
此外,专家们还探讨了自动驾驶所涉及的轨道、船舶、航天、航空等领域以及其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例如轨道交通全域环境下的无人化、航天运输系统的自主制导与控制技术、船舶智能航行中的智能感知与决策技术以及航空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保障等。
车路云一体化助力自动驾驶
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全国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7%。
李克强院士(左)与重庆市副市长江敦涛(右)接受央视新闻采访
1月18日,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重庆市副市长江敦涛表示:“重庆要打造世界级的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上半场是新能源化,我们是形成优势了;那下半场主要是智能网联,核心在于生态体系的建设和打造。”
以重庆高新区为例,为助力重庆加快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庆高新区引进李克强院士团队,于2022年4月成立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西部智联”),并投资近6亿元,着力打造覆盖科学城范围内超200公里城市道路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西部智联云控平台首席专家杜孝平教授
西部智联云控平台首席专家杜孝平教授特别指出:“重庆高新区在车路云一体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对重庆市汽车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更为未来智慧城市的构建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借鉴。”他坚信,随着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我们将步入更加智能、便捷和安全的交通出行新时代。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重庆汽车俱乐部):院士专家齐聚重庆,共谋自动驾驶未来